可穿戴现状
自我做华为watch已经将近一年了,想整理下自己做可穿戴的思路与感想。
1.可穿戴现状:
去年我怀着一腔热情投入可穿戴大军,当时对于这个小玩意,其实也并没有太多的思考,只是隐约觉得这东西很好玩。在经过这一年的锤炼,我对这个玩意也越来越具体化了。
有关电池:
可穿戴设备基因就是穿戴,所以就定义了它小的功能,这样它的电池就无法和手机比拟,它需要在狭小的硬件空间里制造电池,那么电量问题就是主要的瓶颈。目前续航时间和屏幕是成反比,这就需要厂家在产品定位上的一种取舍。如我们的华为手表,apple watch,佳明,ticwatch一类,有屏幕的手表,一般待机续航3-5天都是不错的,如果你要像手机一样操作手表,那么半天一天就需要充电,这其实严重影响着用户的正常使用。要么就是没有屏幕或者简单屏幕的手环,如小米手环,华为b3,fitbit等,续航能力相对于10-20天,比较持久,但是没有屏幕意味这功能单一,也无法满足用户的其他需求。所以电池技术算是对可穿戴产品目前看来的一个瓶颈,但是电池技术的突破又绝非是顷刻之间可以解决的问题,所以我认为这个是第一大问题。
这是我前半年自己总结出来的话,但是我现在看来也有了另外的思考。
电池并不是阻碍可穿戴发展的第一瓶颈,如果有足够的痛点和粘性,用户不会在乎它是否一天一充。说白了,穿戴对于大部分用户来说,还是觉得没什么用,并不是因为电量体验而成为瓶颈。
前一阵子我和做机器人的学长吃饭,我们各自聊了聊现在的行业现状,在说到穿戴电池的问题,他说:为什么特斯拉现在做的不错,他比别的车好在哪里,就是电池技术。我突然觉得,有些东西之所以好,并不是因为它相比于它的竞争对手好多少,往往就是那么一个小点,它做的足够出色,那么就可以获胜。电量对于我们是一个点,但是不是全部。这个问题我也和我研究生老师讨论过:他认为电池也许在不久的未来就会有技术性的突破:无线充电、体温充电、太阳能充电等。果真如此的话,肯定就不必再考虑电池的桎梏了。
2.没有稳定的需求痛点。
可穿戴设备到底有什么用?带这个东西到底可以干什么?这是每个厂商都在思考的问题。
目前大家市场上全部都围绕的主题是“运动健康”,这也就是可穿戴设备现在给用户唯一的普遍印象,记步,心率等等。运动健康是有一定的市场,但是这个需求被挖掘完以后,可穿戴又应该解决用户什么问题,我们能够拿到用户多少数据?我们拿到用户这些体征数据以后,我们要做什么?这是困扰我的地方。我想这也许需要一个漫长的探索过程,就像手机一样,一开始手机就是为了解决用户打电话的情景,但是随着各种各样的需求被挖掘,手机的功能越来越多,可以解决用户的各种痛点,聊天,购物,支付等等,粘性越来越高。但是现在手表做的东西,大部分手机都可以做,并且手机做的更好,比如使用可穿戴设备打电话,它也需要手机来做中转,手机来告诉可穿戴,你来电话了。这就更加造成了穿戴设备没有粘性的局面,什么时候穿戴设备可以独立于手机存在,有一些稳定的用户痛点,可以让用户每天都用,离不开它,那么才是可穿戴设备浪潮。平时工作时间常,我基本也只能抽出一些零碎的时候才思考粘性的问题,但是总是感觉没有思路,没有体系。 目前我们华为仍是围绕这运动健康无可厚非,次方面围绕着支付做,认为可穿戴设备对于支付还是有一定的便捷性,但是我认为支付还需观察,AT培养用户的二维码支付已经很成熟,可穿戴设备支付如果没有更快捷更舒适的体验,无法征服已经被AT“惯”坏了的用户们。
可穿戴未来也许需要领域细分化
如果普遍用户无法发力,那么就可以专精解决一些痛点,对一些健身,运动领域,医疗领域进行一些细分,解决一些特有问题。